近日,漳州迎来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强对流天气,春雨连绵,湿气渐重。如何应对春日湿气?记者采访了漳州市中医院糖肾科主治医师刘雯涓,整理出一份“内外兼修”的春日养生指南。
湿气从何而来?
主要分为“外湿”和“内湿”两类
“外湿”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。闽南地区地处沿海,气候温暖,雨量充沛,春季有梅雨,夏季热得像“蒸桑拿”,冬天偏湿冷,湿气基本全年在线。“以春季为最,每年3月至5月,因湿气引发问题的患者不在少数。”刘雯涓表示。
外来的湿气对人体有影响,相对应的,还有“内湿”,即内在的湿气。刘雯涓介绍,人体内的水湿代谢需要脾胃的运化,如果脾胃运化不调,就会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,从而导致舌苔厚腻、浑身沉重等症状。春天湿气重的原因主要在肝,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“春主肝,肝克脾”,春天肝气旺盛,但容易导致脾功能变弱,代谢水湿的能力随之变差,湿气则更重。
刘雯涓表示,湿气引发的疾病很“磨人”,一般具有重浊、黏滞、趋下的特性。重浊就是早上起床像顶了块湿毛巾,昏昏沉沉,或者肢体沉重、胳膊腿像绑了沙袋,以及老年患者容易膝盖发僵,体型肥胖。黏滞体现在症状缠绵难愈、病程较长,如慢性湿疹反复发作。趋下指的是湿邪易侵袭人体下部,如下肢水肿等。
此外,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容易导致食欲减退、食后腹胀、腹泻、水肿等,也会导致胸闷气短、痰多白黏。湿气易与其他邪气兼夹,结合致病,如:与寒结合为“寒湿”(如关节冷痛),与热结合为“湿热”(如黄疸、痢疾)。
应对春日湿气,关键在于“内外兼修”,既要防外湿,又要清内湿。刘雯涓说,总法则就是祛湿、健脾、疏肝、固护阳气。
在祛湿方面
要避免冒雨涉水,利用除湿机除湿、烘干机烘干衣物,忌食生冷海鲜、奶茶甜点、酒水。
在健脾方面
可以采用食疗的方式。常见的“闽南四神汤”,用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煮粥或者炖汤食用。若是湿热,可以将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三种豆子煮水喝;若是寒湿,则可以用薏米炒至变黄色后,煮水饮用。
在疏肝方面
要做到适当运动,比如八段锦、快步走等。少熬夜、莫生气,保持松弛感。可以饮用陈皮玫瑰花茶,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。
此外,要注意固护阳气。在穿衣上要遵循“春捂秋冻”原则,不露腰腹。可以选择用艾草和生姜泡脚,时间选择在睡前15分钟为宜。